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ping3211的博客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__杭州灵隐寺楹联

 
 
 

日志

 
 

【转载】独“树”一帜——李良国画作品  

2017-02-19 01:46:35|  分类: 绘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寒林荒陌意如斯——读李良山水画
                                                                        文/端木公
    近年在北京的许多场合,常看到山水画家李良的作品被热议热捧。最初,是被它的洗练画风所吸引。每在现场作画,他总是神情肃然,十分奇妙地用墨笔左拐右拖,三五下便扭出一根根逼真的树干,又十分的专注地一笔笔斜刺出树枝树梢,勾勒出传神的物事,悠悠间则林壑俨然,一派光景。后来,细细观察,读画萦思,方从它的笔底纸上,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与心灵独白。   
    李良的作画题材,多选择平林边漠或寒山远壑,但他的视野,是沟路而不是山势;他的主体,是林排而不是孤树。而且,树种的选择,也可以榆杨枣槐为多;画面的季节,又多以冬春为景。甚至画中的任务生灵,也多为普通的独行者。
    无论如何,每每看到如此风格的北方山水,总让人产生一种心灵震撼的美。其美感类型,在我理解,或许就是那种苦寒中的旷野之叹,高远中的迷离之失,或者是苍冥中的怅惘之茕,孤漠中的空灵之慨。总之,他不是那种甜得牙软的花草山树,也不是那种浓得眼乱的岸壁溪流,甚至不是那种逸笔草草的泼墨精灵,而是极认真、极具指向性地给人们营造了一个北国平民的曾经梦想,或者心灵记忆中的遗落化境。超越而真切,迷懵而现实,美妙而温馨,领观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寥。
    我一直认为,所谓艺术,说到底就是超越的美感苏醒。纯粹的描摹,无论如何只能是记忆的留存,最终超越不了照相技术的进步。只有那种表现特定环境下特殊感怀的作品,才能进入艺术的殿堂。在中国的山水画的历史上,无论董源江南山水的万千气象,雍容逸趣,还是范宽的北方山水那样磅礴飞奔,高古崎岖,无不表现出皇家园林或学林士子心中的安闲理想都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但说到底,包括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传统山水在内,更多只是一种正方向意义上的“锦上添花”,多多益善,而李良先生的山水画,则是反方向意义上的“凄美回眸”,苦寒重温。
    李良本人其实也就是这种“凄美回眸”的经历和体验着,他自1964年从天津美院油画专业毕业之后,前后16年一直被安排在新疆农垦系统,从事着常常与专业2的工作。但是,哪里的万里戈壁,以及生活与其中的所有坚强圣灵,却给了他无尽的创作冲动。直至回到同样是北方的河北唐山,尽管又亲历撕心裂肺的多重灾难,他的心则义无反顾地在北方寂寥的天空盘旋,他的笔也总在北方的寒林和荒陌中冲折,抒情达意,给今天的人们以心灵的抚慰与美的点击。
    有这种坚持和追求的人,如今已经不多了。所以,李良的画因自重而受人尊重,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良油画、国画、版画皆能。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古训,重视体验生活,足迹遍步燕山、太行,每见奇峰峻岭、枯木茂叶,便手摹心记,蓄之于胸,积画搞逾千,故无论风景、人物,皆技法纯熟,自然成趣,其近年画作以北方农村风景为本,兼以西洋画法,不拘古人藩篱,画风独树一帜,渐为时人所重。其独创的瓷画艺术形式,是将瓷质颜料综于瓷板,以多种技法,将山石泽壑,古树嫩枝、天光水色组织成幅,肌理丰富、色彩微妙,令人称绝

  评论这张
 
阅读(84)|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