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期研究成果——《罗亚田猜想》概述
上年,受妙趣横生先生的黄河俯瞰图片的启发,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龙的原型就是黄河上某段的俯瞰图形。而且断言:倘若这一猜想成立,则这一段黄河俯瞰图形必须具备如下充要特征:
1 这一河段必须是站在河岸高山上能清晰俯瞰到的河段。
2 这一河段俯瞰图形从河岸山顶上俯视时,会给人以“似蛇形动物欲飞上天”的视觉错觉。
借助于网络所提供的大量黄河俯瞰图片的对比,我果然找到了能符合如上特征的黄河河段:位于陕西省延川县境内的黄河乾坤湾及其蛇曲段。如此初步证实了猜想的合理性:黄河乾坤湾俯蛇曲瞰图形的确能给人造成“似一条蛇形动物跃水欲飞天”的视觉错觉,因此,龙的原型就是黄河乾坤湾蛇曲段的可能性很大!
继而我又进一步大胆推论:倘若我的猜想正确,那么甲骨文中“龙”字的造字寓意就应当是“会飞天的S状(乾坤湾蛇曲河段)或C状(乾坤湾)的蛇形动物”。结果一查:甲骨文“龙”字果然有两种写法,而这两种写法的造字寓意,其一是“会飞天的S状蛇形动物”,其二是“会飞天的C状蛇形动物”!于是,甲骨文对“龙”字的形象造字寓意完全支持了我的猜想!
继而我又大胆推论:倘若我的猜想完全符合事实,那么在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始祖龙”文物造型,就应当是以黄河乾坤湾俯瞰图形(S状或C状)为原型所创造。结果是经大量图片比对证实:红山文化层大量出土的典型表征器物——红山C形玉龙,其造型竟然与黄河乾坤湾俯瞰图形相像得惟妙惟肖!于是,距今6000年-8000年的出土文物强力地支持了我的猜想!
由于甲骨文造字寓意和红山玉龙文物的铁定支持,使本人的猜想逐渐走向成熟,于是,一个有关龙文化起源的《罗亚田猜想》或者《罗亚田理论》被初步确立。
《罗亚田猜想》大主要观点是:
1 “龙”是我们远古先人们依据黄河乾坤湾及其蛇曲段俯瞰图所给予他们的视觉错觉所创造出来的“动物”,是我们祖先用以表达对母亲和黄河敬畏热爱之情的寄托物。而且可以猜测:“龙”就是远古先民给黄河乾坤湾所取的地名。
2 鉴于黄河乾坤湾本来就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降生成长之地之一,因此可以有根据地推断:伏羲女娲不是传说,而是曾经真实生存于黄河乾坤湾的我中华远古人文始祖!而且红山文化先民就是伏羲女娲部族的北迁后裔,即红山文化的根基是远古黄河乾坤湾的伏羲女娲文化!
3 《罗亚田猜想》的更深入研究,从科技角度进一步破解了女娲补天神话:距今9000-10000年左右,一场巨大的陨石雨曾经重创地球北半球,给全人类造成灭顶之灾。具体到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陨石雨砸出了现今的白洋淀地貌,并在当时引发黄河中下游巨大山火和洪峰高达600米以上的特大洪水,致使远古神州大地人类几乎灭绝,而生存于海拔高度为1000米的黄河乾坤湾的伏羲女娲部族得以幸免,从而作为中华大地的主要“人种”被保存下来。由于女娲伏羲领导部族对洪水进行了不屈抗争,最终重新繁衍壮大了中华民族,因此伏羲和女娲及其出生地——远古被称为“龙”的黄河乾坤湾就受到中华世世代代的崇拜,后来由于年代的远久,人们对伏羲女娲的崇拜与对其出生地的崇拜逐渐混淆合二为一并且被神化,于是伏羲女娲就被神话为“龙”的后代——人首蛇身之神。这地点从甲骨文“龙”字的写法变异就可以看出:开始寓意为“会飞天的S状(或C状蛇形动物,后来一些写法中就形象变异为“人首蛇身”(请参见附图中龙字的变异写法图)。
4 《罗亚田猜想》的最近研究进展是:依据气象考古文献,认为距今4800-5000年,中国北方发生了一次长达数十年的大降温,结果摧毁了红山文化农业的根基,造成红山先民重返黄河中下游继续繁衍生存的大迁徙。因而认为:中国夏代和商代先民就是经历大降温之后,由东北牛河梁文化层先民向南内迁而形成。也即是说:中国商朝商人的祖先应当就是红山文化后期的南迁移民。如是,则长期困扰史学界考古界的“红山文化为何会突然衰落”的疑问,将就此迎刃而解(相关具体论文将在最近另文发表)!
二 《罗亚田猜想》 对伏羲女娲部族为什么要将黄河乾坤湾叫作“龙”的合理推测
《罗亚田猜想》中认为:远古伏羲女娲部族将黄河乾坤湾俯瞰图形象称之为“龙”(Long)原因,是因为黄河乾坤湾处黄河水流奔腾之“咙咙”之声。并且用一段古代行歌体的诗来具体描述了古代先民将黄河乾坤湾“取名”为“龙”的审美创造的心理过程。诗曰:
登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峰顶
遐想当年黄河“成龙”歌
罗亚田
君不见九曲黄河猛抬头,欲飞苍天竞自由?
君不见从此黄河哮高天,依托神州天际流?
千年万载日如此,养育炎黄情难休。
先祖当年登绝顶,惊见黄河“天蛇”舞劲遒!
咙咙声吼泷泷走,威威气势天地留!*1
诚惶诚恐相膜拜,仿“天蛇”之吼敬称“龙”。
从此黄河威龙扬天下,中华图腾壮气酬。
黄河传人即“龙人”,“龙人”繁衍万春秋!
而今复登当年顶,忆我祖先拜“祖龙”。
炎黄后人多奇志,继祖扫挥万古愁!
*1 咙(LONG)咙:即隆隆,江河咆哮之声响也
泷(LONG) 泷:江河奔流滔滔不绝之状
另有 陇(long) :陇山,古代甘肃陕西沿黄河交界出之山
而 请注意:“龙”字拼音亦为Long,
尽管诗中的这种“黄河乾坤湾成龙”过程的推测是合理的,但是,毕竟没有文物或文字所证实,所以也只能停留在猜想推测水平上。
三 惊奇发现:甲骨文中“咙”字和“泷”字的形象造字寓意100%证实了如上推测!
妙趣横生先生昨天在博客上发了一系列甲骨文的图片,我仔细观之,惊喜发现:甲骨文中“咙”(Long)字和“泷”(Long)字的形象造型寓意,竟然百分之百地佐证了如上的推测!而且,甲骨文中“龙”字、“咙”字以及“泷”字三者形象造字寓意的紧密关联,又进一步使《罗亚田猜想》的基本思想——“中华始祖龙造型的原型就是黄河乾坤湾俯瞰图形”的合理性获得了铁一般坚硬的证据!
请看如下甲骨文造字寓意:
从左至右
图一 龙——会飞天的S状蛇形动物
图二 咙——“龙”的口中发出来的吼声(longling)
图三 龙——如黄河乾坤湾一样的C状蛇形动物
图四 甲骨文S状“龙”字的三种写法
图五 咙字的三种写法
图六 咙字的五种写法,万变不离其宗:“龙”的口中发出的吼声。
图七 泷字的两种写法,造字寓意为:龙的浩浩奔流之状。
以上由妙趣横生先生博客所提供的甲骨文中“咙”字的写法(图二),实质上就是上边一个“龙”字,下边一个口字所寓意组合而成,它铁板钉钉式地向我们显示:
1 “龙就是黄河乾坤湾”。
2 “咙就是龙口中发出的吼声(咙咙声)”。
3“泷就是黄河乾坤湾龙的浩浩奔腾之状”(long)
以上三点已经确定无疑!
而以上三点之确定无疑,又明确指出了一个事实:《罗亚田猜想》又找到了一个铁一般的实物(甲骨文)佐证,它的铁一般坚硬的佐证再一次雄辩地说明:《罗亚田猜想》很接近于我中华文明起源的远古历史事实!
结语 我必须由衷地感谢光明博友妙趣横生先生!
首先我是受他所发黄河俯瞰图片的启发而突发初步猜想,继而经论证完善为自成体系的《罗亚田猜想》的;而今,妙趣横生先生又一次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字佐证,这一文物佐证以铁一般坚硬的力度支持支持了《罗亚田猜想》 !此可谓:两次助我确立《罗亚田猜想》,妙趣横生先生功不可没!再次谢谢妙趣横生先生!
乾坤湾 位于山西省永和县打石腰乡河会里村和陕西省延川县城南部53公里接壤处。乾坤湾是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也是山西永和最亮丽最壮观的一个风景点。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审查,成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在流经山西省永和县河会里村、后山里村和陕西延川县土岗乡大程、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形成了一个神秘的造型。
来到圣览山巅,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古道边畔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
在乾坤亭内极目眺望, 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弯道弧度320度以上, 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 。
它形如太极阴阳鱼 ,环抱郁郁葱葱的青山。山上住着人家 ,炊烟袅袅。岸边的草滩上, 一 群黄牛正在河边饮水。乾坤湾不仅壮美 ,还是一幅黄土高原的生活图画 。
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
罕见的蛇曲景观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在延川境内形成的五道大弯被统称为河曲, 其科学名字为蛇曲。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延川黄河蛇曲是如今中国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罕见的景观。它由北而南地延伸,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 、乾坤湾、清水湾。
传说 乾坤湾奇特的景观,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在大湾的左河道中,托起一块鞋状的沙丘,人称鞋岛, 是黄河中少见的在河之洲 。这里水鸟翔集, 成为鸟类的天堂, 没有人为的干扰。至今,鞋岛鸟的种类仍是一个未知数,有待专家考察。再细看乾坤亭, 地下是用大石铺成的阴阳太极图, 和山下的乾坤湾相对应。亭柱上刻着两行大字: "天地造化乾坤湾,羲皇推演太极图"传说,伏羲先祖在乾坤湾仰观天象,发明了太极八卦阴阳学理论。后人在此观光朝祖, 祈拜求福。相邻的清水湾,具有同样奇特的神秘色彩。它像盖在黄河上的一顶硕大的草帽,景观很美。据说清水湾是大禹生活过的地方。
考察 1997年初冬,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当代著名画家、陕北知名人士冯山云的陪同下首次考察了乾坤湾。
靳之林教授看着黄河秦晋大峡谷,看着S型黄河大转弯,对冯山云等随行人员说:"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过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激动过。在我看来,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景观,比起这里的黄河秦晋大峡谷上S型大转弯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当晚在土岗乡政府下榻的靳教授,依然激情澎湃,欣然命笔,题写了"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
此后,前来这里考察、欣景、写生的学者、画家有:北京电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乔晓光,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文化学者杨森夫妇等人。随后,北京的学者以及文化名人和国外学者来些考察、观光赏景的人愈来愈多。
摘自:罗 亚 田人文研究博客
:
评论